2016年互联网界发生的十大事件(3)
社群经济
社群经济的核心是社群——用户关系,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人际关系。社群是具有相同或相近价值观和审美的人,被互联网“连接”后所形成的的虚拟空间。社群经济的一切动能都来源于社群,在此基础上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或服务模式,从某种程度上,“人-商品”的关系取代“商品-人”的关系,小米、罗辑思维等是典型社群经济的代表。
社群并非现在才开始出现,从互联网早期的论坛、贴吧,到豆瓣、人人网等都是社群的代表,只是并没有通过社群获得大规模的经济效益,直到小米、罗辑思维等的出现,社群才开始大规模变现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商业上,社群的意义有三条。
- 社群能够让消费者从“高速公路”上跑下来,形成真实的闭环互动关系,重新夺取信息和利益分配的能力;
- 社群让互动和交易的成本大幅降低,从而令优质内容的溢价得以实现,而消费者的支付也得以下降;
- 社群能够内生出独特的共享内容,彻底改变内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单向关系,出现凯文·凯利所谓的“产销者”。
连接者的互联网是平的,内容者的互联网是有价值观的,这就是新世界里的两种玩法。
价值观的嵌入,将微妙地改变平台的流量分发模式,以内容黏联的方式把人群切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连接者的作用将以基础设施提供者的身份出来,社群的黏联度越大,超级平台连接者的话语能力越弱。理性中产及知识爱好者会在未来的社群经济试验中成为最主流的势力。在这个意义上,“得屌丝者得天下”的互联网铁律变成过去时。
分享经济
在分享经济领域,除了滴滴出行、Airbnb和共享单车等之外,2016年,国内兴起了一场知识分享领域的激烈角逐。果壳网带着在行、分答,知乎带着值乎、知乎live,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创新莫过于分答。
分答是一款基于60秒内语音回复的付费问答平台。在分答的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创建自己的页面,设置别人向自己提问的价格,分享到朋友圈,接受付费提问。假如这条语音被更多人偷听,那么每条偷听都将收取1元偷听费,在平台整体抽佣10%的前提下,提问者与被提问者五五分账。现在分答收入最高的是王思聪,回答定价5000,仅仅注册时间不到一周,总共花了不到20分钟,回答了21个问题,一共收获21万。
表面上,分答的客户许多也来自知乎,问答的形式也和知乎的问答相似。但分答的里子和微博前期十分雷同,通过各种渠道拉大V入职、强运营手段,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影响力和增长用户。最后分答的用户分布,一定是一小撮KOL和精英,加上大量的长尾用户,辅以流量二次分配后的用户关系链沉淀。
这种运营的导向其实就注定了分答走向网红模式。
现实情况或许是只有拥有超多粉丝关注的大V和名人才有可能持续赚到钱,普通人想通过这种方式致富并不容易。分答走向网红模式的另一个佐证就是分答问题的内容质量。而对于提问本身,热门问题大多不是针对知识和专业,而是针对回答问题的“大V”,然而这并不是高质量内容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