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财经> 排名资讯> 本文 简体中文繁體中文

在中国谁在影响排名

作者:2016排行榜 来源:综合 时间:2016年12月25日
-->

一、R&D经费占GDP比重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R&D/GDP)是国际上通行用于反映研发投入强度的指标,该指标体现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全球这一比例最高的经济体分别是以色列(4.4%)、芬兰(3.9%)、韩国(3.7%)、瑞典(3.4%)、日本(3.3%)、美国(2.8%)、德国(2.8%)等国家,这些国家全部以高科技产业闻名世界。

  2015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国家创新,已经到了飞跃质变期。

  当下,以投入总值论,中国的研发投入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但是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平均3%左右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最近几年还有起落。据华为2015年的年报,华为在去年一年的研发支出高达596亿元。而研发投入经费超过500亿的省市自治区只有9个,这意味着其余25个省市自治区都在500亿以下,尚不及华为一个企业。

  十大城市中,除个别城市外,基本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千亿,约占GDP的6%,位居首位。深圳紧随其后,达到4.05%。上海位列第三,达到3.7%。杭州、武汉、天津,都达到了3%,基本与全球主流城市靠拢。

  苏州与成都,在十大城市中位于第二方阵,但是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尤其对成都意义重大,在成渝制造业竞争中,成都的整体制造业水平,以及技术研发,基础更为雄厚,为其加冕西南地区制造业中心,奠定了基础。

  优良的研发水平,对于苏州也至关重要。苏州与东莞一样,是客卿经济的代表,但是,苏州却没有遭遇到东莞式的动荡与挫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苏州虽然依赖台湾等外来经济,但是起点比较高,而且很多产业技术经过沉淀,衍变为本土技术优势。

  比较令人意外的是广州,作为中国最繁荣区域的中心城市,广州的研发投入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研发投入的不足,使广州在近年与深圳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未来更损害其在全国的战略地位。

  二、人口活力(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

  人口的活力对于城市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能否容纳足够的移民,不仅是一个城市开放度和包容度的体现,更是其有无强大的社会自我更新能力的体现。

  深圳的常住人口达到1137.89万人,而户籍人口354.99万人,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青年人口为主体的社会,使深圳充满活力与激情,亦成为中国著名的创新之城,中国首个全球设计之都就落户深圳。

  上海、北京紧随其后。北京的外地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8%左右,在全国尚属领先,但是,考虑到北京是首都,比重还是有点低,不仅低于一般珠三角城市,更远低于深圳、东莞。

  广州与天津接近,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广州还需要接纳更多移民,造就更富有活力的社会。而天津则应该与北京错位竞争,到北京抢人。很遗憾,天津也限车限购,无法形成比较优势。

  苏州人口活力在十大城市中位居中游,但是,其人才引进力度很大。

  武汉、成都作为中西部中心城市,近年来对人口的吸附作用日益强大。未来应争取成为中西部内陆的人口熔炉,铸就富有活力的,年轻的创新城市。

  三、每万人专利授权量

  专利授权量是衡量创新活动的一个通用指标,非常直接,指向清晰。

  就总量而言,北京的专利授权量独步全国,达到了94031件,北京云集了中国最顶级的研究机构,最顶级的高校,坐拥中国最顶级的产业园区中关村(8.380, -0.12, -1.41%),其创新能力,独步全国。

  就人均而言,深圳则位居第一。深圳的研发,民间活跃,企业活跃,甚至深圳一个企业华为的专利,都超过了国内某些省份。这是深圳区别于北京的一个重要地方。

  苏州的每万人专利授权量,在十大城市中位列第二,体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苏州未来的情况比较特殊,在制造业领域,既要与深圳在高端领域一较长短,又要在大众制造领域,与无锡、佛山、东莞等争雄。强大的创新能力,是苏州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杭州的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位列第三,当下杭州仍是一个制造业城市,但是,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以及浙江省会城市,杭州未来的主导产业,必然是服务业,这种混杂的产业模式,其实对于提升创新能力大有裨益。杭州的人口活力和高校在校生人数均有不错的根基,有助于未来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

  成都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位居十大城市的第五位,紧随北京之后,令人意外。作为西南科技中心,成都的高校在校生人数优势突出,最近几年人口流入趋势明显,未来创新能力,应该还处于上升之中。更多的专利背后,对应更高端的科技实力。今年预计成都GDP排名将再前进一位,而这是成都未来发展的利器。

  上海,天津、广州的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位居中游,与其在全国的战略地位,略有不称。

  四、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当下主要国家重新掀起的工业竞争,最主要的就是高技术领域的竞争。

  自德国公布制造业4.0计划后,各主要发达国家,都推出了自己的制造业计划,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英国提出了“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日本提出了“产业复兴计划”、法国提出了“新工业法国”等。制造业的竞争,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强国之间竞争的关键。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典型的夹心层,前狼后虎,都不好惹。尤其是美国制造业回流,未来挑战巨大。面对欧美传统发达国家这匹前狼,中国需要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实现突破,打破其在高端技术领域的封锁与垄断。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一个核心的战略使命,就是提高制造业的质量。中国制造2025计划关注的十大重点领域,如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都属于高技术领域。

  就中国城市而言,除北京等极少数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中心城市外,多数城市还需要依靠制造业,能否实现高端制造的突围,至为关键。

  深圳的高技术制造业表现最为突出,独步全国。其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惊人的66.2%,甚至超过了主流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水平。深圳涌现出了一大批本土企业,如华为、中兴、金蝶等,其技术储备能力独步全国,锋芒盖过了北京、上海。

  武汉的表现令人惊喜,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84%,超过100亿规模的高技术企业达到13家。武汉是中国未来增长极的两大王牌之一。其腾飞的基础是工业而不是服务业。武汉过去五年左右,关注大众制造,奉行的是中端崛起、高端突破的战略,未来武汉将进入工业化后期,可进行调整,在更多高端制造领域实现突破。武汉持续多年的工业倍增计划,收到了巨大成效,其东西湖区和经济开发区,承接了不少来自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企业,在消化外来产业的同时,技术也开始沉淀。

  苏州的高技术制造业,表现也非常突出,其总量与深圳基本抗衡,苏州与深圳在未来中国高端制造业领域的竞争,态势已成。苏州的信息技术产业优势非常明显,IT产业独步全国,甚至连深圳也难与其比肩。最近几年,其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方面,亦着力甚多,总体实力强大。

  杭州不疾不徐,一直处于相对领先位置,近年来在高技术领域表现抢眼,其占比在十大城市中也位列第四。

  成都的表现也超出预期。其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超过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等重镇。作为西南科技中心,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领先整个西部,其航天工业等也表现不错。在中国西部振兴战略以及“一带一路”计划中,虽然新疆等地是桥头堡,但成渝才是发动机,成都的高技术产业,未来应该辐射广大西部乃至中亚,形成广阔战略腹地。

  北京虽集中了中国最多的研究机构与最顶尖的高校,但是在竞争中处于守势,仅居中游。一方面由于北京的主导产业是服务业,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达到了79.8%,今年将达80%,是大陆三产占比最高的城市。上海与广州的高技术制造业不强势,也有同样的原因。尤其是上海,高技术制造业在过去几年还曾有所下滑。

  天津的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拥有滨海新区的城市来说,未来需要提升的空间,还非常巨大。

  重庆在IT等部分领域,在两江等部分区域,都实现了突破,但由于地域广阔、产业多元,其高技术制造业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充分。

  五、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

  高校在校生非人才成品,但却是重要的人才储备,将其作为创新能力的衡量标准之一,也容易理解。

  武汉的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独步全球,而不仅仅是中国,其高校在校生总数唯首都北京可抗衡,但是武汉的常住人口只有北京的一半。武汉的最大遗憾,是高校毕业生流失率非常高,孔雀东南飞,至今几人回?南部的深圳,东部的上海杭州,很多人才就是从武汉过去的。最近几年,随着武汉经济的强势提升,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的兴盛,高校毕业生的流失率已下降,未来有望止损。纵用一半楚才,武汉就不得了。

  广州、北京紧随其后。广州与北京的高校在校生总数,也都超过了百万。广州由于常住人口比北京少,在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上略微占优。由于地处珠三角中心,经济发达,产业多元多层,广州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一直比较强。至于北京,更是高校毕业生心中的希望之地。北京的高校与外地不同,其985和211高校独步全国,是传统意义上的“重点大学”拥有最多的城市,北大清华比所有的其它中国大学都高出一个等级。

  成都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位居十大城市的第四位,无论总数还是占比,都是西南第一,具有不可撼动的比较优势,在全国领域,也有相当的影响力。这是未来成都打造西部创新中心的根基之一。

  天津与重庆在十大城市中位居中游,各有一定优势,南开大学与重庆大学,在当地的影响巨大,不可替代。

  上海的高校在校生总数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其人口全国第一,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反不占优。但不可否认上海强大的科教实力。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均驰名国内,最重要的是上海经济发达,且是国家性中心城市,不仅本身拥有巨量的高校生,也是很多高校毕业生的优先选择之地,对于人才的吸引力非常强。

  苏州、深圳的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在十大城市中垫底,深圳甚至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不过深圳善用人才,虽然本身高校生不多,但是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开放的社会氛围,富有活力的城市基因,使其对全国各地的高校生形成巨大的引力。

-->
关键字: 人浏览
延伸阅读:
2016国际经贸十大新闻2016-12-30
揭秘10大名导演轰动娱乐圈的丑事2014-08-26
全球房价收入比排名:香港最高 孟买次之2017-01-23
新年撸起袖子 11家中国车企展望2017-02-06
经济日报:城市空气质量排行见效了吗2016-01-29
2015年1月秦皇岛市进出口增幅居全省榜首2015-03-05
盘点2013年爆红中国的10大名爹2014-02-25
2016年会展业十大新闻评选揭晓2016-12-30
想当好老板?必须记住这9招2014-01-23
2014年中国网上药店销售前20名排行榜2015-09-01

猜你喜欢
新榜速递
站内热词

Copyright @2007-2020 PHBang,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Copyright @2007-2020 PHBan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