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城市财力排行榜:广州为什么那么穷?(2)
先看一下主要城市的财政收入排行榜(以下统计口径均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包含土地出让金等收入),找一下你的广州在哪个位置?
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不含港澳),广州的地方一般财政收入排到第7名,与四个直辖市和深圳都相距甚远,且与武汉、成都、南京、杭州等二线城市相比,优势也十分微弱。
让我们再简单粗暴地把“一般财政收入”除以“GDP”来比比看。
如图,若论财政收入与GDP的比值,广州在主要城市中,排到倒数第二,仅微微领先于大连。
广州空有中国经济第三城的美誉,财政收入为何这么穷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财政收入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产业结构:制造业城市财力较低,服务业城市较高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的统计发现,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在财政收入上往往不占优势,例如东莞、佛山、泉州的财政收入远低于其GDP的名次。比如佛山GDP排到全国16,财政收入却排到25;泉州GDP排第23,但财政收入排到第37位。
而与制造业城市相比,以服务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城市财力普遍较高。例如厦门的GDP不到大连的1/2,但财力居然超过大连;再比如,省会城市因为服务业占比高,所以财力也比较占优,郑州GDP位列第18,但财政收入排到第14;合肥GDP位列第28,但财政收入排到第23。
另外,北京上海深圳三座城市因为金融与高新产业发达,其财政收入也是赚得盆满钵满。例如,深圳的GDP只相当于武汉与成都1.6倍,但其财力却相当于后者的2.3倍,这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势。
我的看法是这样,这几年来,传统制造业的利润率远远低于服务业和高新产业,而且制造业有出口退税等因素,导致制造业的创税能力比不上服务业。所以,同等GDP条件下,产业结构越优,创税能力就越强。
2、政策优惠:部分特区税收优惠,更能吸引企业入驻
由于政策的不均衡,导致不同城市在税率上可能不同。例如,深圳的前海,珠海的横琴在所得税的税率上允许15%,但广州执行的则是25%的税率,这导致广州在吸引企业总部与高端人才上,不占优势。
例如,媒体曾报道广州的很多创客,都会选择去深圳注册企业,甚至有些广州本土的国企,都会把金融板块放在深圳和珠海,导致本该属于广州的税收大量外移。像广州这样的情况,可能还不只一例。
3、税收留成:省会城市留成低,直辖市与计划单列市高
相比产业结构,税收留成因素对城市财力的影响更大。直辖市和五个计划单列市在财政上直接与中央挂钩,省会城市则还要与省财政分成,导致省会城市的留成比例较低。这也是为什么广州地方财政收入一只低于深圳的原因之一。
广州财政局局长曾公开透露,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收入中,加上转移支付因素后,广州的可支配财力不到三成,剩下7成多需上缴省和中央。与京沪津深渝相比,广州财政留成比例明显处于劣势,导致其人均财政支出明显低于京津沪深,也在珠三角平均水平之下。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广州每产生1元财政收入,大概有0.75元贡献给中央与省内,自己只留下0.25元。这个留成比例不仅远低于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比起武汉成都等省会城市,也要低很多。
准确的财政留成比例,暂时无从查阅,但可以每个城市都会公开的国税收入来观察。国税收入包含了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印花税等主要税种,往往可以衡量一个城市的创税能力。一般来说,国税收入中,7成以上会上交中央,其他留给省与市里分成。
暂且统计了这些城市的国税收入:
如图,上海在创税能力上仍然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其龙头地位,没有任何城市可以动摇。
说回广州,广州国税部门(不含地税部门)2015年征收的税收总额达2924亿元,大约是深圳的70%,但地方财政收入只有后者的50%;大约是重庆的2.5倍,但地方财力只有后者的62%;大约是武汉的2.5倍,但地方财力只比后者略微领先。
这些数据说明,广州地区整体的创税能力并不差,基本与其GDP地位相匹配。但由于财政留成比例低,广州的大部分税收要上交中央与省里,导致其地方可支配财力沦落到一个普通省会城市的水平,与其整体经济地位严重不匹配。
广州财力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为财力不足,广州对高新企业的扶持力度明显不如同类城市,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也乏善可陈,导致不少本土企业的业务外迁。
这些年来,广州疲于造城、疲于卖地、负债累累,导致城市大饼越摊越大、产业转型力不从心,在一定程度也要归因于财力不足。这个问题,广州各界已经呼吁了多年,但一直未见改观。
在内陆省份普遍集全省之力发展省城的大势下,广州这个弱势省城,究竟要不要强起来,可以留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广州沦落成一个平庸的省会城市,全省的话语权也会跟着下降。